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通知公告

在线投票


你最喜欢分析化学网站中哪类栏目内容?

教学大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大纲

选择字体大小: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2017级)


《仪器分析》教学大纲(2017级)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Analytical Chemistry

一、课程说明

课程代码024203001                    课程修习类型】必修(平台课程)

开课学院】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           适用专业】化学、应用化学、制药工程

学分数 3                             学时数48                                                  

建议修读学期】一春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I、无机化学实验I、高等数学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是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从事化学、化工、环境保护、检验和质控等相关学科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础化学知识。它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含量。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误差和数据处理基本理论,滴定分析、重量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等化学定量分析方法,掌握分光光度法定性、定量基本原理,并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复杂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The curriculum “Analytical Chemistry” is one element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hemistry and applied chemistry, and also belongs to the fundamental specialized course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and pharmacy engineering. It provid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n basic chemistry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devoted to those areas including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As an important chemical sub-discipline, Analytical Chemistry is focused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material, aiming at characterization of chemical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each chemical ingredient.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representing and manipulating of data, titrimetry, gravimetry, spectrophotometry, and so on, with respect to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 The students are provided with basic theories,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methodologies, and also are deeply impressed by accuracy, significant digits and processing to analytical data from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can further master general procedur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om titrimetry and gravimetry. Students may also have a knowledg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echniques of spectrophotometry from the principles and instruments. After learning the total chapters, students could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章次

     

总学时

绪论

2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6

滴定分析法概述

1

酸碱滴定法

11

络合滴定法

9

氧化还原滴定法

6

沉淀滴定法

2

重量分析法

5

十一

吸光光度分析法

6

(三)课程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具体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目标1:掌握分析工作中有关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初步处理实验数据。

目标2:以误差为主线,掌握四大滴定的基本原理、有关化学平衡处理方法及四大滴定相互间的联系,掌握各类滴定操作方法及结果计算。同时掌握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目标3: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仪器的主要部件及其工作原理。掌握分光光度法定性和定量方法。

目标4:了解分析化学中复杂样品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2)能力方面

目标5:具备样品分析过程中有效数字记录、判断和运算的能力;初步具备复杂样品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大量分析数据处理的能力。

    目标6:初步具备复杂样品化学分析法方案设计、文献查阅和方案实施的能力。

     3)素质方面

目标7: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目标8:培养学生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

目标9: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沟通讨论和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

   2.课程目标对培养要求的支撑

培养要求(毕业要求)

课程支撑点

课程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     应用现代分析方法、测试和信息技术及相关软件,揭示分子结构、性质和反应过程

3.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趋势

 

 

分析化学绪论:分析化学定义、任务、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和趋势。(第1章)

数据统计处理: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偏差、算术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准确度和精密度概念、关系和计算;有效数字表达;数据统计处理方法。(第4章)

滴定法: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基本方法和应用计算,副反应系数概念和计算。(第59章)

重量法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计算公式。(第10章)

分光光度法定性、定量原理、分光光度法仪器工作原理、测定条件选择及应用。(第11章)

教学目标1234

4.具备科学研究基本能力和素质

5.具备复杂样品分析方案设计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素质

样品分析过程中有效数字记录、判断和运算;

通过文献查阅,初步进行复杂样品分析方案设计及实践,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数据,并进行统计处理。 课后作业、网上测试、课题讨论、自学。

 

教学目标56789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课教学方法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上主讲基本知识点、知识点间的关联以及思路,部分内容实施讨论式的翻转课堂教学。课外要求学生借助课程网站和SPOC课平台上的教学视频、教学材料、习题,巩固课堂知识,按教师要求归纳所学章节知识点,预习后续内容,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学生还可利用网站上的课外资料,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了解分析前沿知识。

教学手段采用教学视频、多媒体素材展示与板书推演相结合的方式。公式推导,习题讲解采用板书推演,概念、定义,资料采用多媒体展示,主要知识点通过教学平台视频,学生提前预习,课堂开展讨论、讲解和提问。

(五)课程资源

    1.推荐教材及参考文献

1)《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分析化学 》(第五版) 华东理工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分析化学》(第五版) 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4)《分析化学 核心教程》孟凡昌,潘祖亭编, 科学出版社,2005年。

5《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 林树昌,胡乃非,曾泳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6)《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 刘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7)《分析化学中的离子平衡》,周性尧,任国建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

8)《Analytical Chemistry (Fifth Edition), Gary D. Christian, John Wiley &Sons, Inc.,1994

9)《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年。

10)《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Analytical Chemistry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David S.Hage, James D. Carr,2011.

12)“Analytical chemistry”、“J. Chromatogr. AB)”、“RSC advances”、“Anal. Methods”、“Analyst”、“Chromatographia”、“分析化学”等国内外分析化学权威期刊上相关文献。

2.课程网站

1)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网: http://jpkc.zj-ol.com/index.html#5670

2)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http://zjedu.moocollege.com/

3)学校教务处MOOC课教学平台:http://hznu.fanya.chaoxing.com/portal

(六)学生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分为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期中考试范围为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章内容。期末考试范围为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章内容。

2.评价标准

考核等级

评价标准

优秀(90-100

熟练掌握全部关键知识点、熟练掌握关键概念和相关计算公式、能熟练地利用所学关键知识进行相关理论计算,能举一反三,基本具备了设计实际样品分析方案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师平时布置的各项学习、训练任务。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无旷课、迟到和早退现象。建立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准确的量的概念,具备了独立思考、相互沟通、合作学习的能力。

良好(80-89

熟练掌握全部关键知识点、熟练掌握关键概念和相关计算公式、能熟练地利用所学关键知识进行相关理论计算,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际样品分析方案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教师平时布置的各项学习、训练任务。能参与课堂教学,无旷课、迟到和早退现象。较好地建立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准确的量的概念,较好地具备了独立思考、相互沟通、合作学习的能力。

中等(70-79

熟练掌握了部分关键知识点、部分关键概念和相关计算公式、能够利用所学关键知识进行相关理论计算,了解了实际样品分析方案的设计方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师平时布置的各项学习、训练任务。能参与课堂教学,无旷课、迟到和早退现象。基本建立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准确的量的概念,基本具备独立思考、相互沟通、合作学习的能力。

及格(60-69

掌握了部分关键知识点、部分关键概念和相关计算公式、能够利用所学部分关键知识进行相关理论计算,了解了实际样品分析方案的设计方法。基本能完成教师平时布置的各项学习、训练任务。能参与课堂教学,基本无旷课、迟到和早退现象。初步建立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准确的量的概念,初步具备独立思考、相互沟通、合作学习的能力。

不及格(低于60

关键知识点、关键概念和相关计算公式不太熟悉或了解很不完全,利用所学关键知识进行相关理论计算能力较差。教师平时布置的各项学习、训练任务完成不理想。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有旷课、迟到和早退现象。没有较好地建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准确的量的概念,没有较好地具备独立思考、相互沟通、合作学习的能力。

3.成绩构成

     本课程是考试课程,设期中和期末两次闭卷考试。学生学业成绩由平时、期中和期末三部分组成,其比例为平时:期中:期末=334。其中平时成绩由课后书本作业、网上测试成绩、课外教学视频观看和总结归纳、讨论等四部分构成,其比例为4321

4.过程考核

1)课后书本作业:教师批阅给分。给分依据:完成质量、学习态度,完成时间等;

2)网上测试成绩:网络会自动给出测试时间、次数、成绩。给分依据:测试次数、测试成绩等;

3)课外教学视频观看:平台会自动给出观看次数、观看时间。给分依据:观看次数、时间长短和观看质量(由课堂提问和讨论获知)等。

4)总结归纳、讨论:总结归纳指课堂上教师布置的归纳内容,讨论指平台提问和参与平台讨论,课堂讨论情况。给分依据:归纳内容完成情况,参与讨论次数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1.教学要求

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分析化学的分类、了解分析过程一般步骤及分析化学的进展概况。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0.25学时)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分类                        0.25学时)

第三节    分析过程的一般步骤                    0.25学时)

第四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简介                    0.25学时)

3.教学方法

结合目前社会上的重要安全案例,如三聚氰胺、塑化剂事件等说明分析化学的重要性,引入分析化学的概念、任务、作用和分类等知识。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一章§1.11.3内容。

2)《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年。

3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

4)唐有祺,展望化学之未来:挑战与机遇,大学化学,200015(6):3-5

5.思考作业题

搜集2项与分析化学知识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与案例。

 

第四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5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误差、偶然(随机)误差的概念和产生原因。理解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偏差(绝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的概念及计算式;准确度与误差的关系、精密度与偏差的关系,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了解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一组数据中可疑值的取舍(Q检验法、G检验法)。掌握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确定;有效数字修约规则;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有效数字在分析中应用。了解一些减小误差和偏差,以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如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校正仪器和量器、改进分析方法或采用辅助方法进行较正、适当增加测定次数减小偶然误差等。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1学时)

    第二节  测定值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2学时)

第二节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0学时)

第三节       有限测定次数的统计处理      1学时)

第四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学时)

第五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0学时)

3.教学方法

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总结归纳相结合。着重介绍误差、偏差、标准偏差等概念和计算方法;误差、偏差与准确度、精密度的关系;数据取舍判断方法和有效数字概念及运算规则。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三章§3.13.3§3.53.6节内容。

2)参考书:《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第三章§3.13.5§3.7节内容。

3)邓勃编,《数理统计方法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4)冯师颜,《误差理论与实验数据处理》,科学出版社。

5)陈家鼎,《概率论讲义》,人民教育出版社。

6)姚松年,《信息论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5.思考作业题

教材:P11338101112252628

 

第五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1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滴定分析的过程和方法特点,理解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滴定剂、标准溶液及滴定误差等概念;掌握滴定反应的条件;理解四种滴定方式(直接滴定、返滴定、转换滴定和间接滴定)。掌握物质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物质量浓度与滴定度间的关系。掌握标准溶液直接配制和间接配制的方法;掌握标准溶液标定中常用的基本基准试剂及对基准试剂的要求。掌握四大滴定中有关反应的计量关系及浓度或含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滴定分析简介                       0.5学时)

第二节       标准溶液的表示方法                 0学时)

第三节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0学时)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0.5学时)

3.教学方法

采取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法。主讲化学计量点、指示剂、滴定终点和滴定剂等相关重要概念,及滴定度的概念与计算,其它内容学生自学。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四章§4.14.4内容。

2)参考书:《分析化学 》(第六版) 华东理工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分析化学教研组编,第三章§3.13.5节内容。

 5.思考作业题

P136-13791013141516171920 2122232526

 

第六章 酸碱滴定法(11学时)

1.教学要求

掌握质子酸碱理论的基本概念、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共轭酸碱对中KaKb的关系。掌握质子条件的建立方法;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物质各型体分布情况、分布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掌握各酸碱类型中[H+]的计算公式和方法(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两性物质、强酸与弱酸的混合溶液)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缓冲溶液的分类及各类型缓冲溶液pH值计算方法;了解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的概念,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和配制方法。掌握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以及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掌握强酸碱间滴定及强酸碱与弱碱酸间滴定的滴定曲线、滴定突跃范围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掌握直接准确滴定一元弱酸碱的可行性判断依据;掌握并能应用强酸碱相互滴定及强酸碱与弱酸碱相互滴定的滴定误差公式。掌握多元酸碱分步滴定的判断依据及滴定到各化学计量点的pH值计算方法和指示剂的选择。着重掌握弱酸的间接滴定方法和混合碱的滴定分析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                              1学时)

第二节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1学时)

第三节        酸、碱溶液中[H+]的计算                    4学时)

第四节        酸碱缓冲溶液                              1学时)

第五节        酸碱指示剂                                1学时)

第六节        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间的滴定        2学时)

第七节       多元酸碱的滴定                             1学时)

第八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0学时)

第九节       酸碱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0学时)

3.教学方法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主讲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中[H+]计算方法,滴定曲线,滴定误差等内容,其它内容学生自学。讲授时着重注意各种酸碱类型[H+]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思路和方法。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五章§5.15.7内容。

2)参考书:《分析化学》(第五版) 武汉大学主编,第五章§5.15.9节内容。

5.思考作业题

 P19834(2,4)911(1,5,7)13141518(1,3,6,8,9)20222426273031323638404344

 

第七章 络合滴定法 9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EDTA及其二钠盐的结构和性质、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和性质;掌握络合物的形成常数(稳定常数)、离解常数(不稳定常数)、累积形成常数和累积离解常数等概念和计算公式,络合剂的质子化常数;掌握溶液中各级络合物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系数的计算公式。掌握络合滴定中的副反应(配位副反应、酸效应、共存离子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掌握络合物条件形成常数的计算公式。掌握络合滴定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化学计量点时金属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掌握络合滴定中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点、变色范围及变色点的应用;了解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几种常用金属指示剂。掌握络合滴定终点误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掌握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判断依据;掌握络合滴定中满足准确滴定条件时酸度的选择和控制及酸效应曲线的意义和应用。掌握混合离子分步滴定的可行性判断依据及用控制酸度的方式进行混合离子选择性滴定的方法;了解使用掩蔽剂来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及有关计算。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0.5学时)

第二节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1学时)

第三节       络合物中副反应和条件形成常数           3学时)

第四节       络合滴定曲线                           1学时)

第五节       络合滴定指示剂                         1学时)

第六节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条件                 1学时)

第七节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学时)

第八节       络合滴定方式和应用                     0.5学时)

3.教学方法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主讲络合平衡中的副反应概念和计算,条件形成常数,络合滴定曲线、滴定误差,选择性滴定条件等内容。其它内容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讲授时着重注意各种络合副反应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思路,注意影响滴定误差因素的分析和准确滴定条件的控制。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六章§6.16.8内容。

2)参考书:《分析化学》(第五版) 武汉大学主编,第六章§6.16.8节内容。

5.思考作业题

P24913151719202223252629(30)343536

 

第八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学时)

1.教学要求

理解能斯特公式、电极电位及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和计算;掌握影响条件电极电位的因素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掌握可逆氧化还原反应滴定曲线的绘制方法、化学计量点电极电位的计算方法、滴定突跃范围和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掌握氧化还原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变色范围和变色点;了解其它指示剂的类型和作用原理。理解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硫酸铈法和溴酸钾法。掌握氧化还原结果计算的一般方法。了解对氧化还原滴定预处理剂的要求和常用的预处理氧化剂和还原剂。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1学时)

第二节  氧化还原速率                               0学时)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2学时)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学时)

第五节  氧化还原滴定前处理                         0学时)

第六节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2学时)

第七节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0学时)

3.教学方法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主讲条件电极电位概念及计算,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指标剂和氧化还原滴定方式等内容。其它内容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讲授时着重注意电极电位、标准电极电位和条件电极电位的区别,影响滴定误差的因素等内容。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七章§7.17.7内容。

2)参考书:《分析化学》(第五版) 武汉大学主编,第七章§7.17.5节内容。

5.思考作业题

P29017181921222426272930313334363840

 

第九章 沉淀滴定法(2学时)

1.教学要求

理解沉淀滴定法的条件和银量法的概念及应用对象。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杨斯法指示终点的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了解沉淀滴定误差计算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0.5学时)

第二节  确定终点方法                           1.5学时)

第三节  沉淀滴定法应用示例                     0学时)

3.教学方法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主讲沉淀滴定法分类、滴定条件选择(指示剂选择和用量、介质和滴定方式等)等内容。其它内容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八章§8.18.3内容。

2)参考书:《分析化学》(第五版) 武汉大学主编,第八章§8.18.2节内容。

5.思考作业题

P29017181921222426272930313334363840

 

第十章 重量法5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重量分析法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称量形式和沉淀剂的要求。掌握沉淀溶解度的概念、活度积和溶度积的计算和关系、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的关系;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和络合效应)。掌握沉淀形成中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的成长两个过程。掌握影响沉淀类型的因素;理解共沉淀现象、后沉淀现象及表面吸附、吸留和包夹、混晶等概念;了解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掌握晶形沉淀的非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了解均匀沉淀法原理。掌握重量分析法中换算因数的概念和结果的一般计算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和分类                    0.25学时)

  第二节   沉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                    0.25学时)

  第三节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2学时)

  第三节   沉淀的形成                                1学时)

第四节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0.5学时)

第五节   进行沉淀的条件                            0.5学时)

  第六节   有机沉淀剂                                0学时)

  第七节   重量分析结果计算                          0.5学时)

3.教学方法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主讲沉淀溶解度概念,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沉淀的形成、污染机制及不同类型沉淀条件的选择等内容。其它内容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讲授时着重注意沉淀溶解度、条件溶解度概念区分,以及对不同类型沉淀形成机制的理解等内容。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九章§9.19.8内容。

2)参考书:《分析化学》(第五版) 武汉大学主编,第九章§9.19.5节内容。

5.思考作业题

P328141516171819262731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分析法 6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物质颜色对光吸收的关系及吸收曲线。理解光的基本性质及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原理,掌握朗伯—比尔定律的建立原理和基本公式,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定义和表达式,标准吸收曲线和绘制和应用;掌握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物理、化学因素)。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显示系统);掌握吸光度的测定原理;了解分光光度计的类型。掌握显色反应、显色剂及其条件的选择;掌握吸光光度法中测量误差及测定条件的选择。掌握定量分析法中单组分和多组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络合物组成和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主要内容

第一节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0.5学时)

第二节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2学时)

第三节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0.5学时)

第四节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1学时)

第五节       吸光光度法应用                               2学时)

3.教学方法

课前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课堂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主讲光度分析法的定量、定性分析原理,光度分析仪器构造及工作原理、光度分析法应用等内容。其它内容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讲授时着重注意光度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原理的理解,以及光度分析法应用原理。

4.阅读材料

1)教材:《分析化学 》(第四版)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合编。第十章§10.110.5

2)参考书:《分析化学》(第五版) 武汉大学主编,第十章§10.110.6节内容。

5.思考作业题

P301: 151617192023242526

上一篇 课程简介 下一篇 教学日历

版权所有: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精品课程 邮编:310036 投稿信箱:HSDXEZX@163.COM
浙ICP备11056902号 访问量:1130467 技术支持:故乡人网络